秀山县:“三道龙门阵”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
近年来,秀山县司法局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方式,选取基层治理基础扎实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兰桥镇为试点,将乡村法治建设、矛盾纠纷调解与当地寨瓦村三道组“三道人家”文化,以及重庆传统“龙门阵”议事形式巧妙融合,形成“一道说情、二道说理、三道说法”的“三道龙门阵”调解新模式,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。
目前,“三道龙门阵”调解工作法已在兰桥镇6村(社区)全面实践,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和满意率均达100%,相关经验做法获《人民日报》刊发。
古韵新调
提炼历史智慧融入现代调解
按照“预防为主、调处结合”思路,提炼还原上世纪60年代三道人家创造的“三道龙门阵”自治模式,同时深入学习周边乡镇“和事堂”“三法共治·院落调解”等特色调解品牌经验,以“说情、说理、说法”为核心,创新“三道龙门阵”调解机制。
一道说情,说出真心,情暖人心。一是服务用情,以热情迎接、主动递茶倒水等贴心之举温暖当事人;通过认真倾听记录、积极引导交流,打开当事人心扉。二是以情暖心,深入洞悉人情、村情、社情,并将其巧妙穿插到调解中,既拉近关系又增进感情,以真情实意架桥,构筑调解工作根基。三是动之以情,深入分析矛盾起因,精准把握关键,通过打“感情牌”激发共鸣,平衡当事人内心,实现矛盾“大化小、小化了”。
二道说理,说出公正,理顺民意。一是听民说理,通过耐心倾听让当事人充分释放积怨戾气,表达真实意图,全面掌握纠纷争议起因、经过及纠缠重点。二是以理服人,将公序良俗、伦理道德、法律法规等“道理”以讲故事、摆实例等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乡亲眼前,获取双方实质认同,确保调解过程顺畅。三是以理说事,深化本土村规民约、乡土伦理的研究,用法律规范性解读“乡土民约”,帮助调解员精准把握法律要义与乡土伦理的平衡点,借“乡土”的话语将“理”说进当事人心中,实现纠纷化解与乡村治理双重提升。
三道说法,说出权威,法筑和谐。一是为民普法,通过案例讲解、法条解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,在田间地头、院坝庭院、集体活动等场景开展法治宣传,引导村民们树立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”观念。二是调解用法,用“村社力量+”村干部、组长、网格员,“社会力量+”人民调解员、乡贤评理团,“专业力量+”村(社区)法律顾问、“法律明白人”等多种力量相辅相成,相互监督,依法依规开展调解工作。三是以法联动,建立“龙门驿站”协同机制,迭代更新“人民调解+法律服务”模式,汇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等力量,联合派出所、司法所、片区法庭等部门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夯实基础
巩固调解阵地释放治理效能
围绕“三道龙门阵”调解机制建设,坚持“阵地前移、力量下沉、服务延伸”的工作思路,构建“镇—村—组”三级调解阵地,推动形成上下畅通、左右互联的调解格局,切实将治理机制转化为治理实效。
搭建指挥中心,明确调解导向。依托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建设,整合公安、司法行政、信访等部门资源,成立“龙门阵”调解指挥中心,统筹全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。指挥中心实行“一中心调度、多部门联动”运行模式,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矛盾纠纷动态,建立“红黄蓝”三色预警机制,对高风险矛盾实行“一案一专班”跟踪化解。同时,指挥中心制定《兰桥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规范》,明确调解流程、责任分工和考核标准,针对常见矛盾纠纷指定要点指引,确保调解工作规范化、标准化。2024年以来,指挥中心累计调度跨区域、跨部门纠纷12起,调解成功率达100%,平均缩短调解周期至15天,效率提升40%。
重塑调解平台,凝聚调解合力。兰桥镇打破调解“单打独斗”的局面,整合构建“1+N”调解联盟(“1”即以镇调解委员会为核心,“N”包括村级调解组织、网格预警员、乡贤评理团、法律明白人等),形成“网格吹哨预警、多方联动化解”的调解体系,逐渐构建“小事当场解决、大事村里解决、难事镇上解决”的治理新体系。一是龙门阵评理“冒热气”。挖掘本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、老教师、致富能手等组成乡贤评理团,发挥其“人熟、地熟、事熟”优势,对“一般矛盾”当场化解,对“复杂矛盾”联动跟进。二是村级调解室“接地气”。在全镇6个村(社区)设立标准化调解室,配备专职调解员和“法律明白人”,确保“小事不出村”;以“院坝会”“火塘会”等“接地气”形式开展调解,以乡土温度共情法理,让隔阂在“地气”中更易被消弭。三是镇级力量“增底气”。联动派出所、镇司法所、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,对复杂纠纷提供政策支撑、法律解读及专业建议,既提升了调解的科学性和权威性,又缩短了纠纷处理周期。
延展调解站点,拉近群众距离。针对实际矛盾中的突发、分散等特点,打造移动调解点,将调解阵地延伸至田间地头、集市院坝等群众聚集地,实现“哪里有矛盾,哪里就有调解”。一是灵活设点,全天候服务。在农忙时节于田间设立“临时调解点”,在赶集日于集市开设“流动调解桌”,在村民红白喜事期间派驻调解员“随事调解”,确保调解服务“不打烊”。二是科技赋能,智慧调解。结合“重庆调解在线”、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、“重庆基层智治”小程序,群众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上报矛盾,调解员实时响应并一键生成签字盖章的二维码调解协议。三是志愿参与,群防群治。发动网格员、村民代表、热心群众担任调解信息员,建立“随手拍、随时报”纠纷吹哨预警机制,确保矛盾苗头早发现、早处置。
多维发力
强化要素支撑提升调解水平
聚焦发起、摆好、拓展“龙门阵”,建立九项机制,通过多维手段增强感知能力,推动跨界共治,赋能队伍建设,实现矛盾早发现、快化解,巩固提高基层治理质效。
发起“龙门阵”:增强感知能力,精准捕捉苗头。一是“铁脚板”访民情。明确村(社区)、驻村干部责任到村组,按月开展实地巡察、摸排走访,组织网格员每日上门收集纠纷信息,力求第一时间掌握各类隐患“苗头”。二是“顺风耳”听民意。公开干部联系电话、在网格、集市设立矛盾纠纷信息收集点,畅通问题反馈及诉求提交渠道;完善村(社区)组干部坐班值守,定期到村接访。2024年以来,全镇“顺风耳”已搜集各类矛盾纠纷线索180余条。三是“千里眼”察民生。依托“雪亮工程”开展视频巡查,建立村(社区)小组微信群、配备“前哨”网格员,多元收集线索,实现了矛盾早发现、早预警,为后续调解争取主动权。2025年春节,寨瓦村两小组因河滩权属问题产生纠纷,存在群体蔓延趋势,当地“千里眼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组织调解,成功扑灭群体性事件苗头。
摆好“龙门阵”:优化调解机制,锻造行家里手。一是“沙盘”演练,情景推演破局。在调解前组织“沙盘”情景推演潜在问题,评估方案可行性;在调解中“会诊”疑难问题组织,及时调整措施;在调解后复盘总结,更新推演模型。二是“育英”提效,多元培育赋能。每月组织案例“内部学”,每季度“请进来”专家学者开展政策法规、沟通技巧培训,每年“送出去”优秀调解员到专业机构深造。如今,兰桥镇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0场次,培训超200人次,培养“龙门阵”高手20余名。三是“攒劲”塑型,激励育才强基。对积极参与、贡献突出者进行选树表彰,对化解“疑难杂症”者适当提供物质奖励,激励队伍干事激情。目前,全镇已评选出5名“金牌调解员”,涌现出“三哥”“贴心妹子”等一批深受群众信赖的“龙门阵”高手。
拓展“龙门阵”:打破调解桎梏,推动跨界共治。一是“扩维”促治,数字治理提效。依托“三道龙门阵”阵地,拓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、开办农民夜校,扩大服务覆盖范围。迭代“141”基层智治体系,设立“线上龙门阵”,通过数字赋能实现远程调解。二是“摆摊”服务,多元维度拓展。镇政府、派出所及司法所整合矛盾调解、信访咨询等功能,在集镇和各村社设定点摊位、开展“联合会诊”,在赶场日进行法规宣传,按季度开展政策宣讲、法律咨询。2024年以来,已成功开展各类法治宣传、咨询服务等系列活动30余场次。三是“融域”联动,跨界资源汇聚。建立毗邻乡镇合作机制,常态互通信息、联合巡逻,破除矛盾地域屏障;联动司法行政、公安、信访等多部门,“一站式”跨领域整合专业资源。2024年8月,居民老杨因毗邻乡镇修路占用耕地问题求助,此纠纷涉及两省,影响较大。兰桥镇积极联动毗邻乡镇,组织跨区域“龙门阵”,成功化解跨域矛盾。
下一步,秀山县司法局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入挖掘提炼各乡镇、街道在人民调解、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具有辖区特色的经验做法,总结选树基层社会治理先进典型,着力构建新型调解阵地,切实将基层治理“成效指数”转化为基层群众“幸福指数”。
国务院部门网站
地方政府网站
市政府部门网站
区(县)政府网站
其他网站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黄龙路4号 电话:023-67086186 邮编:401147
办公时间: 周一至周五,9:00-12:30,14:00-18:00(节假日、公休日除外) 主办单位:扑克王官网_澳门电子游戏-app下载
网站标识码: 5000000040 ICP备案编号:渝ICP备17014143号-4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547号